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百姓网 > 南通资讯 > 正文

【干货分享】智造 V课堂:第98期

发布日期:2020/7/19 13:20:33 浏览:901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在基于智能供应链环境运作下要求供应链各个层次的智能化:制造基础智能化、产品/装备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制造下的模式转变等。

第98期【智造 V课堂】嘉宾: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邓恒进,邓教授以供应链的思维角度,从“智能制造”是什么?“智能制造”为什么?实施之前应具备什么?实施之中需注意什么?实施之后要提防什么?几个方面深度剖析《智能制造的困惑和挑战》!

完整“原文实录”、“音频”,向下滑~

本次V课堂得到了江苏省CIO联盟、南京CIO俱乐部、南通CIO联盟、IT人俱乐部、泰州CIO联盟、盐城CIO俱乐部、无锡CIO联盟、泰兴CIO联盟、宜兴CIO联盟、靖江企业信息化交流群、昆山CIO联盟、常熟IT人俱乐部等40多个微信群的支持,每位大咖的都让微信群里的同仁们收获满满的信息化经验。

嘉宾

邓恒进

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1

嘉宾介绍:

(1)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2)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3)公众号“南通供需链管理”创办人

(4)上海六如科技供应链管理咨询顾问

(5)中国供应链与运营管理人俱乐部(SCOM)订阅号编委

(6)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价值工程专委会常务理事

2

研究方向:

(1)供应链与运营

(2)库存与ERP

(3)创新与VE/VA

3

主题演讲:

智能制造的困惑与挑战

4

演讲大纲:

(1)“智能制造”是什么?

(2)“智能制造”为什么?

(3)实施之前应具备什么?

(4)实施之中需注意什么?

(5)实施之后要提防什么?

原文实录

原文实录context:

我是邓恒进,来自南通大学商学院。这个标题一些内容是我自己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调研的时候,在与各阶层人员交流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由于是外行人看智能制造,其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低级错误,欢迎大家多多指正。

第一

智能制造的实质

交流的第一个内容是智能制造的实质,实际上我想用真相,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应该在各种媒体或者政府宣传的资料里面都听说过机械臂、流水线、无人值守和关灯工厂,机械臂,当然这里面讲的是自动化的机械臂,机械臂非常常见。而流水线是由多个机械臂组成的流水线,它区别于以前的手工作坊式的流水线。而无人值守比前面流水线更高一个阶段,还有关灯工厂,也有人叫黑灯工厂。比如说富士康老总郭台铭说他们有几个关灯工厂,不过统计看来,真正达到无人值守或关灯工厂状态的好像不多。

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升级,智能示范车间,还有智能示范工厂在哪里常见呢?在我们政府的文件里面经常见到,它是不同的层次。大家在参观一些样板工程的时候总能见到,不过更多的或者大部分被赋予示范车间的称号。我不做过多讨论,现在让大家看一组词,刚性和柔性相互之间的PK,这两个应该是不太相融的。

大家考虑一下,前面那几个层级容易调整吗?容易就是柔性,不容易就是刚性。在刚性与柔性之间,前面几种形式更偏向哪一侧呢?具体讲就是应对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它们的能力如何呢?需求的种类、数量、频率正在发生改变。还有现在供给市场也发生很多的变化,比如说去年以来,原材料市场大幅涨价,在成本压力之下,材料工艺在发生变化。我们试想一下,在原材料发生变化的状况之下,原来上马或设计的智能制造项目是否要进行改变呢?它改变的容易程度如何?在后面我会举一个例子的。

再看一组词语。规模化与定制化,两者之间也是PK,这什么意思?我们以前的市场是大众的市场,大众化的市场需要规模化来支撑,比如说寻求一个规模经济,而现在是个性化越来越突出。

大家想一想,个性化就需要企业进行定制化,我们可以考虑现在已经有的或者计划上马的智能制造项目是更适合规模化的要求,还是能够满足定制化的要求呢?

第三组词语。今天晚上我就以词语开头,这是两个英语单词,smart和intelligence。什么意思呢?它是智能制造中“智能”的两个翻译,在我们国内两种翻译都能见到,但是前面的见的比较少,后面的见的比较多。对于smart,前面一种,它偏柔性、偏灵活,而后者更偏智慧、偏智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者更常见,而前者不常见。

“智能制造”,来源于德国的工业4.0,我问过很多有德国背景的智能制造咨询顾问,问他们在德国“智能制造”的英文翻译是什么?但是没有人给过我正面回答。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前者,毕竟“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还有相当大的区别。最近好像也经常见到,比如说智能工厂叫smartfactory,还有我上礼拜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韩国人也在搞工业4.0,他们也在建自己的smartfactory,就是智能工厂。

另外一组词是自动化或智能化。有了前面一些解释,大家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一些,我们就有可能更接近真相。实际上智能制造我个人认为,尤其是从目前的项目来看,只能算做自动化,顶多是面向柔性化的自动化,远远没有达到智能的水准。我们后面讲的智能制造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自动化。根据前面的内容我们应该知道了,目前智能制造项目的一些实质,它实际上就是自动化或者说面向柔性的自动化,顶多是面向柔性自动化。

第二

智能制造的作用

下来我们看一下智能制造的作用,前面解决的是智能制造是什么?接下来这个作用考虑的是智能制造为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智能制造项目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这是上马或者说是实施智能制造项目的初心、定位或是预期。

接下来看这组词语,智能制造项目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还是企业的一种工具?企业的核心是什么?通常来讲就是获取利润,当然有人说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更持久的发展,我自己认为更持久地发展也是获取利润。工具是什么?就是为了更好的获得利润。我们智能制造的定位是什么?

智能制造是提升了效率,还是提高了效益呢?效率是生产效率,而效益是经济效益。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一定能好吗?因为前面把智能制造大概定位为工具,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一定能好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产品不符合需求,生产的越多,生产得越快,经济效益会越低。

上马或者实施智能制造项目,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减人还是为了省钱?在智能制造的相关宣传当中总是能见到,关于节约人员或者省了多少人的报道,表明有减人就有成效,也好像被宣传为应对劳动力价格上涨的主要措施,但是我们考虑一下,真的是减人了吗?再进一步问一下,减的是哪里的人?实际上更多减少的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他们从事简单低端重复的劳动。殊不知在减人的同时,实际上还增加了人,增加了运维人员及设备运维人员,更准确的讲是智能设备的运保人员。这些运维人员需要去参加培训,接受新的技能,如果不够,还需要从外部引入新人,增加新鲜血液。为了把他们留住,还得给运维人员涨薪水,否则别人很可能要跳槽。现在的智能设备运维人员非常抢手,据说他们是按小时计费的,去别的企业提供支撑的时候,一出门就要计算时间,他们的流动率非常大。

企业上马智能制造项目以后,没有给运维人员加薪。大家想,他们比原来的工作量大了,比原来的工作技能高了,为什么不给他们加薪?这就给这些人员埋下了跳槽的隐患。回过头来想一想,大家说智能制造到底是减人还是增人?到底能不能省钱呢?需要仔细去盘算,去考证,不过智能制造在提高质量的稳定性方面作用还是明显的,倒是可以强调一下在这方面得到的好处。

既然我们前面定位智能制造实际上是自动化,目前的智能制造项目实际上是自动化,自动化在提高质量稳定性上面有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自动化的设备它本身出现一些耗损,也需要特别注意。

第三

智能制造的实施

这里指的是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其中充满很多挑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什么?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应该由企业里面的哪个部门承担呢?我这里面列出了三个:业务生产部门,IT部门,设备部门,他们谁来承担呢?由谁来牵头呢?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是系统工程,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通常是由企业高层来领衔,可能由设备部门来牵头,当然这个设备部需要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说设备部需要集成机、电、仪器和软件,或者是软件系统。

我感觉目前很多的智能制造会议是面向企业CIO,由信息化协会组织,总感觉有些偏颇。应该把企业的设备部门或者说仪器监测部门也包含进来。这里列举了三种类型,业务部门提出需求,IT部门提供支撑(主要是数据方面的支撑),设备部门实施执行。企业IT部门主要关注的是数据,数据是它将来的主要方向,按照马云所主张的IT应该向DT转换,信息技术应该向数据技术转换,后面会详细讨论一下。当然现有的IT部门在智能制造与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方面,比如说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中还是起主要作用的。

实施智能制造项目过程非常漫长,这里面又有一组PK词语,快速推进和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什么呢?要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如果按每天工作十小时来算,大概需要三年时间。在这里使用它,大概是说明智能制造的项目实施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说有设计,需要定制,需要安装,需要调试,还需要磨合,还有平稳运行等等都需要周期。然而企业的生产现场有可能耗不起那么长时间,快速变化的市场也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如果是政府补贴项目或者是示范工程项目也有时间节点方面的要求,所以两者之间需要平衡。

有三种层级,信息化、大数据、柔性造,我们前面说面向柔性的自动化制造,简称为柔性造,应该稳步推进,一步都不能少。因为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数据,是能够反映各种状况的数据,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无人值守,如果企业的自动化真正要达到无人值守的状况,需要把各种各样的状况,即便是小概率的状况也应该考虑进去。为了达到这样的数据积累,就绕不开目前所讲的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就是两化融合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两化融合贯标行动,为企业加快信息化提供了机会,是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的一种基础。

实施智能制造项目通常需要外包给第三方专业公司,第三方专业公司可以叫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交给他们来实施,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甲方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极的参与,不仅仅要提出业务上的需求,而且要介入参与到解决方案当中去,最起码要明白其中的工作原理或者工作机理,表层的一些工作机理,否则有些环节可能是后患无穷,比如说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讲,研发阶段决定了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很多在研发阶段决定的东西,即便以后发现不太合适,也很难修正或者说根本没有办法修正。

执行起来需要有三个阶段:试点研制,总结改进,二次实施。主要想说明什么?在项目的起步阶段,我们甲方很可能对智能制造比较陌生,但要在这个阶段积极学习,快速成长。总结改进阶段指的是什么?项目正式交付以后,要努力的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最好把相关内容记录起来,保存起来,以便以后查询。我想强调的是,这一点特别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交了学费换来的东西保留下来,在后面二次上马的时候要派上用场。在第二次的项目实施当中,企业人员就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1] [2] [3]  下一页

最新南通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