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百姓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南通木版年画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发布日期:2016/10/12 18:21:45 浏览:590

“雪里已知春信至”,猴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昔年腊月,市井皆卖春联、门神、年画等。门上、堂前、灶旁,贴上热热闹闹的年画,色彩绚烂,形神兼备,新年的气息呼之欲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符”与春联、门神、年画等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时过境迁,年画的身影日渐淡远。为了不让木版年画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如残雪入春,空寥无痕,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启动木版年画抢救工作,2011年集录付梓。

2016年1月,南通木版年画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级非遗名录。

内敛质朴自成一派

瓦当垂檐,门环惹铜绿,故景如旧,一切似乎都被小心翼翼地裹上了岁月的包浆。市非遗工坊内,南通木版年画传习所别具风韵。

进入传习所,须得通过两道桐油色木门。第一道门上的年画业已斑驳褪色,如尘世退隐。轻扣铺首,门内二胡声戛然而止。屋外寂寥清寒,室内茶香缭绕。青砖木椽,恍若回到素朴静谧的西寺老宅。

传习所创办人、南通木版年画保护项目负责人杨红卫聊起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如数家珍。

年画作为年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的形式是用于祭拜神灵的“纸马”。至宋代,手绘年画供不应求,雕版印刷的出现恰逢其时,木版年画应运而生。

从清朝中期开始,江海平原上的士农工商、大家小户逐渐开始有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不过,南通木版年画并非“原创”,而是由当时的民间艺人从各地引进的。

自古以来,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杨红卫说,从地域上看,苏州桃花坞距离南通最近,但由于当时长江天堑阻隔,最初进入南通的木版年画技艺更多地融合了北方的制作风格。“齐鲁大地的木版年画,看上去粗犷浓烈,细节刻画简单,普通人家都能做。最开始,南通木版年画受其影响,也显得豪迈。”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影响力在全国扩大,南通艺人前去学艺。在制作木版年画的过程中,南通艺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南方年画的文雅气韵融注其中。南通木版年画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南通木版年画的特点是包容会通,制作过程既受‘年画四大家’的影响,严谨精细,一丝不苟,又具有江海平原自身的地域特色,简练明快,古朴雅拙。再加上本地艺人的创新,呈现出内敛风格,自成一派。”

题材丰富工序繁复

木版年画融绘画艺术、雕版印刷、民间文学和民间信仰为一体,其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弥足珍贵。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我国木版年画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汲取市井生活的养分,寄托了人们避邪迎祥、讽喻劝诫的情感表达。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戏文故事、世俗生活、仕女娃娃、花鸟虫鱼等,包罗万象。

南通木版年画的代表作有《五子登科》《和合神仙》《麒麟送子》《四季平安》《状元骑马》《抱瓶门神》等。以南通木版年画作品《麒麟送子》为例,麒麟送子寓意吉祥仁义,构图简洁、着色单一,背景全部留白。

“这样的年画,色彩厚重,但不夸张,原汁原味,贴在木质门板上,能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杨红卫说。

南通木版年画中最多的是门神,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最常见(称为‘披风官’)。秦琼横眉慈目,五缕胡须;尉迟恭竖眉碧眼,燕颔紫髯。两人面部都印以赭色,有别于北方门画的花脸。

一代代才高艺湛的年画巧匠,为人们传递着新年的温暖记忆。

早年间南通的版画加工作坊,主要集中在通州区兴仁镇太阳殿村,木版画的货源大部分自此而来。据记载,在晚清时,一副“大加官”即大门画要卖到60个铜钱。当时南通城里的唐广太、张元等大商行在临近年关时,均邀请太阳殿村擅长木版画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到商行里现场制作,销售相当红火。

如今,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但在太阳殿村还有几位手艺人自己雕版、印制、销售,他们成为了南通木版年画传承的为数不多的“活体”。

杨红卫介绍,南通木版画的生产一般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绘是指绘画,刻是指刻版,印则是指套印。单刻版这道工序,就要使用扁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

年画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笔法拙朴简练,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意趣和审美情趣。一般年画为五套色或六套色,由红、绿、黄、蓝四种色彩配制而成,套版要求准确无误,线条清晰明朗,色泽亮丽明快,画面洁净光鲜。为了适应滨江临海的潮湿气候,南通年画的色彩比较厚重,色和墨多用明胶调和,历久弥新。

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言,“年画是中国农耕社会农民墙上的电视机”。在历史的舞台上,年画生动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的立体影像,炽烈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是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审美的特有标志。

杨红卫认为,南通木版年画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传递了人们与自然和社会共处共荣的心愿,是一种俗信文化行为,是一种心理暗示、心理寄托,也是一种祈求平安幸福和吉祥如意的心理归宿。

现代文明的车轮呼啸而过,机械化生产给传统木版年画带来了冲击。杨红卫坦言,“不少人家过年都贴胶印年画,成本也低,价格便宜,生产上很占优势,把传统年画都挤掉了。”

身为一名中国画画家,杨红卫对民俗产生浓厚兴趣,从事南通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多年。他平时也会亲手制作一些木版年画,但制作的目的不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研究。

“木版年画这一传统主要和中国习俗和文化结合在一起,需要的是整个生态的保护。”为了让原汁原味的南通木版年画保留下去,杨红卫去农村回收木刻模板,并对这些年代久远的模板进行修正或复制。

杨红卫还特别注意木版年画在校园的推广工作。如今,港闸区少年宫、北城小学的孩子都能在兴趣小组学到木版年画的制作技术。

此外,杨红卫寄希望于传统年画在形式、内容上的创新,“让现代的年轻人能接受”。杨红卫说,题材上,可以尝试为客户“私人订制”;形式上,从现代居住模式上着手改良,比如可以改变版式比例,设计得与现代家居相协调。

“年画开发应保留核心魅力,而在宣传和周边衍生品上另做文章。”杨红卫说,将经典年画图案装裱成框,作为工艺装饰品,也能发扬传统。“只有不忘传统,又融合时代需求和市场变化,才能使非遗更好地走在复兴之路上。”

南通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像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很多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历史变迁、市场变化,面临着艰难的传承。

《南通木版年画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相关参考资料:
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邮票、木版年画发源地、旌仕坊木版年画、非遗 马鞍山、非遗博览园、大理非遗文化、非遗文化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