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百姓网 > 南通资讯 > 正文

大数据排查20多起“隐患”,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开发“疫情防控信息系统”

发布日期:2020/3/5 12:26:03 浏览:317

交汇点讯近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率先开发“疫情防控信息系统”,第一时间从来院人员中筛查出可能接触感染或携带新冠病毒的人员,尤其是隐瞒接触史或不知情者等。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完成1万多人次的匹对筛查,其中预警提醒20余例,医院均及时采取了进一步措施排除险情,实现了对医护人员、无新冠肺炎接触史者的有效保护,消除了民众就诊时的恐惧心理。

共享原始数据,锁定关键信息,构建有效数据库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为此,医院迅速组建多学科、跨部门研发团队,对采集到的海量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分析、结构化等操作,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实现追踪人群接触史,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信息等形成有效数据库。目前联动的共享原始数据包括有卫生健康委、新冠防疫指挥部门的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信息,以及公安、交通、民航、铁路、通讯、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等多部门各自采集的过往疫区、重点区域、确诊病人、病人家属及其他接触重点人群的相关人员信息。

通过该系统终端,采集各类来院病人,包括普通病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个人身份信息(主要是身份证号码),经加密处理后,实时与后台有效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技术综合比对分析,完成即时排查、实时预警、智能提醒,以此,对可能的接触者进行重点关注、追踪留痕等闭环管理。

有效解决传统防控难点,防范交叉感染

对综合医院来说,普通病人、陪护和探视人员流动性大,排查管理是难点,特别是对隐瞒接触史者没有有效手段。目前,大部分医院普遍采用的测体温和询问方式、注册不能实施共享数据的电子身份证等措施并不可靠,医务员工和普通病人的交叉感染难以防范,更有甚者,采用禁止探陪的极端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和谐关系。

该系统从传统的“事后排查追溯”前置到“事先预警管控”,降低了后期追踪溯源的时间、人力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有效地阻断了相关传播途径,从管理理念上实现了关口前移这一创新的疫情防控管理模式,从技术上实现了大数据技术的关联关系分析原理在卫生防疫领域的应用价值。

建议在全行业推广,保障复工复产安全有序

在抗疫和复工双重任务下,从源头上对各行各业人员进行即时“拉网式”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开发的“疫情防控信息系统”技术适用于各级防疫联动部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流动人员进行预警排查。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存在原始数据来源多而杂,有残缺或错误,比如仅登记姓名或电话,且存在不准确现象;没有形成标准规范,不能真正完全互联互通共享;不能及时更新,比如接触史超过隔离期,新发病例不能及时补充等。为此,期待各级政府部门能从法律和政策的层面,通过有效手段打破数据壁垒,集中统一本地区旅游、医疗、公安、金融、航空、铁路、公路、住建、运营商等所有信息,形成标准化大数据资源池,归口到一个标识如身份证号码,信息共享,动态更新,从而使各家单位都可以普遍运用,提前介入、实施匹对,既能有效防止聚集性感染,又能最大限度确保复工复产的安全有序,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夯筑一条坚实的“防火墙”。

从更长远角度考虑,建议今后传染病防控能参照此模式,特别是此模式的早期介入,有助于控制交叉感染,减少二代三代感染发生。

交汇点记者仲崇山

最新南通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