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百姓网 > 南通资讯 > 正文

把南通划给上海吧!

发布日期:2016/4/7 1:09:51 浏览:758

伴随明显的区域广化和深化过程,长三角这一范围更大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然而,目前长三角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公共治理、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形成。

政府若能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促进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内能够优化三大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各大板块的互补互动、互联互通,带动陆海全域发展;对外能够形成全球第一大城市群,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最终有力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这一目标的实现。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与规划相对滞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明确了长三角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指导长三角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但作为一项长期规划,规划未能充分预判长三角逐步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纵深发展的客观趋势,在战略层面未能充分把握这一趋势对于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及长江、沿海、海洋三大战略互补互动互联互通的重大意义,规划的广度、深度和高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空间瓶颈制约核心区经济外溢,城市病日益凸显。长三角长期以来囿于长江以南,核心区16市主要集中于传统的“Z”字型轴线,并缓慢向南翼拓展,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特别是市域面积仅为6340平方公里,位列全国四个直辖市之末(、、市域面积分别为16411、11760、82829平方公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凸显。而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以及西部的皖江淮地区发展空间广阔,资源要素禀赋优越,却未能充分上海及南长三角的巨大经济外溢效益,以实现城市群外部正效应的最大化。

3.区际间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尽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为深化区域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但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涉及到的利益安排也更加细致。目前区域合作还缺乏“讨价还价”的协调机制,利益交换或让渡很难实现,进而导致了地方保护、以邻为壑、重复建设等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4.区域公共治理体系严重缺失。目前政府的管理体系是垂直隶属而水平不隶属的关系。公共治理体系的缺失导致长三角在治理理念上还未跳出单一行政的圈子,依然囿于传统的“内向型行政”。由于缺乏区域领导机构的组织和协调,以及统一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现象影响了长三角的整体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资源在区域内的高效配置。

5.产业集群程度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长三角已经出现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的集群程度与配套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由于地方行政分割和功能定位不明确,导致区域产业链的协同水平较低,各地区、各环节的专业分工不够细,协作能力不够强。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价值链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这些都极大制约了长三角的产业升级和一体化发展。

6.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协调,衔接不够。尽管近年来长三角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络的快速建设极大提升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由于缺乏完整的区域综合规划,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不同交通方式间缺乏协调,空港、海港、铁路站点等换乘枢纽衔接不够,城际轨道交通与高铁建设未能充分整合,信息网络建设明显滞后于交通体系,这对于全面提升长三角的互联互通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

基本对策

建设长三角超级经济区,一定不是政府主导下的造城运动,也不是仅仅依靠中央大规模的优惠政策和投入,而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开发模式:政府承担战略决策、统筹规划、环境建设、管理服务职能,全力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各方要素汇聚。

1.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定位、范围、层次,明确各城市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充分整合资源、取长补短,确定长三角经济区在诸多领域和维度上展开合作的战略框架。

2.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长三角经济区在沪苏浙皖的纵深发展已彻底冲破传统“Z”字型结构的束缚,应顺应这一趋势,坚持“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布局原则,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

北进:北翼向江北挺进,构建以南京、南通、(,)(徐州)为支点的新型北三角,将扬州建成江北苏州、将泰州建成江北无锡、将连云港建成江北宁波,形成多对“双子城”,实现长三角的跨江发展,彻底转变长三角“南强北弱”的不平衡格局。

南优:南翼进一步优化提升浙东沿海,构建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支点的新型南三角,加快这一区域的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

西联:西翼在联动南京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的基础上,构建以南京、合肥、芜湖(蚌埠)为支点的新型西三角,完善大长三角的西部城市体系。

东拓:向东开拓更广的海洋战略空间,统筹陆海,由陆域向海域纵深开发,逐步形成“四海一洋多岛”的海洋开发格局,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中扩提: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扩大其空间纵深,提升其功能定位。要克服上海的空间瓶颈,充分发挥其经济外溢效应,就必须开拓更加广阔的战略空间。第一方案是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之下,将南通建成“江北上海”,形成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支撑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发展;第二方案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南通划入上海,形成“两江三岸一岛”的大上海(两江为黄浦江、长江,三岸为浦西、浦东、江北南通,一岛为崇明岛)。尽管区域间存在利益竞争,但这一调整会为各方所期待,上海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省及省内其他城市在全国的定位也将获得重大提升。

3.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均存在合作和竞争的双重关系,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必须搭建磋商平台,建立各方“讨价还价”的利益协调机制。合作各方不论大小、强弱、行政级别,均可作为平等主体,围绕合作内容,根据所付出的成本及其将要获得的收益,按照等价交易原则,就成本支出、损失补偿、利益交换、权益让渡、收益分配等进行协商,实现多方共赢。

4.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要深化区域合作,必须着眼于全局,实现从地方政府的单一型治理到区域整体的网络化治理。建立跨区域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竞争规则;减少行政审批,强化市场引导和服务,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统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大专项事务,实现区域正外部性最大化和负外部性最小化。区域内政府、企业及其他主体,都应纳入统一的区域治理体系之中,按照“责权对称”的公平原则,履行合作义务,合作收益。

5.培育提升的产业集群。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是突破地方行政分割,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优化各地产业布局,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链协同水平,通过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实现要素高级化、产业高端化和集群高度化,提升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

6.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空港、海港、铁路、公路、通讯、通信等多位一体、无缝对接的“网络化、枢纽型、多节点”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跨区域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全面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全域范围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支撑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全覆盖、一体化发展。

最新南通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