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百姓网 > 机关事业 > 正文

南通市科技局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南通网

发布日期:2016/10/11 18:14:33 浏览:1603

2012年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3年入选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4年跻身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5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城市,2016年所辖县(市)区实现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全覆盖,连续7次被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5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排行榜”……

近年来,南通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佳绩连连。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说,“深化改革不是一句口号,是提高我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一场攻坚战,从当前创新形势看,我们要重点回答好‘谁是创新主体、如何承载创新、怎样推动创新’这三个问题。”

谁是创新主体?

当前,我市进入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突出。那么,谁是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市科技局注重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励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科技局局长助理孙青山说,“目前,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7,全省第一,企业研发机构已成为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市科技局把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作为应对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整合资源能力、构建企业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2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39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科技服务平台18家。

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针对部分企业对创新认识不到位,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不愿创新、不敢创新、怕冒风险的实际,市科技局多措并举,激励引导企业投入创新,增强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

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配套协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开发主体、投资主体和应用主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激励和引导规模企业建立内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规模企业及成长型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积极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中,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

鼓励和支持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从2010年的1.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2亿元,5年来为企业落实各类科技税收减免累计达64.77亿元。”市科技局副局长范昹介绍说,我市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研发力度,2015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58亿元,是“十一五”期末67亿元的2.4倍,平均每年增长18;占GDP比重达2.55,达到全省、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注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11家,高新技术企业798家,民营科技企业92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十一五”期末的3.3倍。

“我们积极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健全了‘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服务体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局副局长林伟说,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在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我市企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部分企业已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人才集聚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

市科技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600亿元增至2015年的6202.54亿元,总量由全省第四上升至第三;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32.4增至45.03,5年增长1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62.7,比“十一五”末增长10.4个百分点。

如何承载创新?

创新是有规律的,从最初的创新“点子”到最后产业化,需要不同的载体来承载。那么,如何承载创新?

“为了提供更加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我们积极构建‘众创空间 孵化器 加速器’链式孵化体系,帮助创客们实现从点子到项目、从项目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创业梦想。”李吉平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回答。

众创空间,全要素集聚搭建平台

去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南通市市级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南通市市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创意项目补助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推动众创空间建设。

“大批利好政策加快推进了我市众创空间建设,一批运行机制灵活、服务特色鲜明的各类众创空间孕育而生。”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石士春说,一年来,我市共建成众创空间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建成省级众创集聚区2家。众创空间已成为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载体。

港闸区的“橙子公社”,是由我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晶城科创园总经理陈翔投资创建的众创空间。短短一年时间,变化惊人。一年前的“橙子公社”还比较“冷清”,只有五六个团队入驻,创客人数不到20人;如今,楼下的停车场已“满满当当”,路演厅内经常气氛热烈,创业咖啡厅内一组组业务谈判频繁可见。“85后”美女社长夏玲丽介绍说,“近期公社将推出线上平台,我们这个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将更加开放,创业者与园区双赢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数据显示,自2015年正式运营以来,“橙子公社”已吸引近20家小微企业进驻,开展活动近百场,产值共计5000余万元。

孵化器,助力项目到产品的蜕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2013年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科技“三创”载体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县(市)区都要规划建设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三创”载体,每年建成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

到2015年底,“三创”载体建设目标已提前完成,实现各县(市)区、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0万平方米以上“三创”载体建设全覆盖,全市建成“三创”载体315万平方米。

“创业者的项目在众创空间成长发展后,需要更大的空间进行承载,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孵化器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孵化政策,助力项目到产品的蜕变。”石士春介绍说,全市累计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60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5家。

据统计,目前全市在孵企业超过2300家,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利税约10亿元。3年来,已孵化毕业企业302家。

加速器,推动企业加快成长步伐

“孵化器通常不具备购置场地的实力和独自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加速器‘扶上马、送一程’。”林伟介绍说,去年,我市以组织南通国家高新区申报江苏省“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为契机,全面启动加速器试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加速器4家。

加速器建设填补孵化器和产业园区间的空白,最大程度地满足毕业企业对生产空间和经营发展的需求,提高毕业企业对技术与市场风险的控制力,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南通国家高新区首期6万平方米加速器完工后,很快挤满入驻企业,目前二期30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正在规划建设。

“加速器既可以为孵化器毕业的优质企业提供加速发展的环境,打通产业化的通道,又可以吸收上海、苏南甚至是全国孵化器的优秀孵化毕业企业来南通加速发展。”林伟说,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大抓以“3 3”产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推动加速器建设,将在各产业加快发展和项目招商上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随着高新技术和优秀毕业企业从孵化器中溢出,优秀毕业企业越来越多。据悉,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在各高新区、各科技园区加快加速器建设试点,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为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量体裁衣”的特色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加快成长步伐。

怎样推动创新?

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南通经济社会要发展,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那么,怎样推动创新?

“坚持主体在企业、方向在产业、支撑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创新活力。”李吉平这样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体制基础。”李吉平介绍,我市在点上推进海安县省改革试点实践,面上全面推进全市深化改革,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意见,实现了以往单一的无偿资助方式向多元化资助方式转变,实现了除民生项目外90采用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市本级科技资金80用于支持企业创新、80用于资助市级重大和重点项目、80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力度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拉开我市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篇章。

“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大力引进知名院校资源和科研院所。“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协同创新,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市科技局科研机构与条件处处长陈永祥盘点了一下,全市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7个新型研发机构及3家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全国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5年产学研合作经费达5.7亿元,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达20.9亿元,促进2600余项科技成果来通转化和产业化。

开放合作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市有近30家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孙青山说,我们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建设研发机构,让国外优秀人才能为我所用,让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到我市转移转化。

瞄准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成果转化

南通中远船务自主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通富微电子研发的晶圆级封装(WLP)技术国际领先,打破国外高端先进封装技术封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南通神马电力研发出国际首创的输变电复合绝缘子和新型复合杆塔,使我国在超(特)高压电站外绝缘领域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

“通过推动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企业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跨越,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壮大了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市科技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卫坚介绍说,“十二五”以来,我市知识产权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15年全市授权发明专利2217件,PCT专利(国际专利)申请达38

[1] [2]  下一页

最新机关事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