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百姓网 > 机关事业 > 正文

特等奖!全国仅10人!恭喜南通这两名高中生

发布日期:2022/8/2 15:03:57 浏览:141

来源时间为:2022-08-01

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共有1510所高中、70余万名高中生参赛,历时九个多月,经过层层选拔,经初赛、复赛到总决赛,共有近2500名优秀学子进入全国总决赛。总决赛共评选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150名,二等奖600名,三等奖若干名。

据悉,本次作文大赛决赛于7月24日举行,题目为《耳朵的选择》。和传统的课堂写作训练不同,创新作文大赛鼓励学生突破日常作文模式,突出自我个性,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写更加灵活、更具美感、更启人思考的作品,并在写作过程中展示语言之美、文学之美。

来看评审组

给两位同学的推荐辞

南通中学王芸阁

这篇作文从一部美国50年代的电影故事开篇入题,从现实与艺术两个维度,提出了“单向度的耳朵”与“批判性思维的耳朵”这两个概念,并就此展开讨论,一方面指出了“单向度的耳朵”在理论上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着重讨论了“批判性思维的耳朵”在理论与现实层面无可替代的意义和功用。该作文征引文献适当、议论充分、观点鲜明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说服力,是一篇达到了特等奖标准的优秀作文。

海门中学姜雨彤

该文开宗明义,提出“耳朵的选择让我们通过自我建设实现生命的延伸,倾听人生的独语,但我们仍应警惕信息茧房的牢笼语桎梏。”文章层次清晰,旁征博引,语言凝练,警句频现,思虑深远。

一起欣赏

海门中学姜雨彤特等奖获奖作文

耳朵的选择

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二(1)姜雨彤

黎戈有言:“莫失己道,勿扰他心,道理还是拿来管理自己吧,我始终认为,通过自我建设让自己成为美好的存在,是比言教更好的心灵指引。”耳朵的选择让我们通过自我建设实现生命的延伸,倾听人生的独语,但我们仍应警惕信息茧房的牢笼与桎梏。

身处于工业化的流潦中,人们总是被外界的标准模糊本心,为所谓的标准裹挟前进。正如弗洛姆在《逃离自由》中所言:“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若一味沉浸在外界的声音中,只会失去内心的尺度与自我的选择。

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这是简媜对倾听自我声音的认识。我甘心是我的茧,排除了外界嘈杂,理性面对现实落差,坚定自我,在洪流中伫立,于是茧中便亦有了一番天地。

耳朵的选择,让人走入思想的旷野,聆听自言自语的咕哝,聆听心弦拨动的铮声,聆听空谷传响的足步,聆听生命涌动的潮汐,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独语。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比肩于自我,立足于天地。自我价值的追求与涌流的生命之潮相接轨,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标准自己的前进方向。如此的特立独行,波涌浪叠亦或者是静水流深,为云为雨或为虹为霞,都是耳朵的选择,都是个性的彰显,都是自我的延展。

君不见伍尔夫,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言,排除外界的杂音,”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牢笼。”君不见王小波,特立独行,坚持着自我声音的选择,“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人生方向都应该由自己来选择,遵循自己耳朵所听见的声音,突破乌合之众思潮的包裹,掌握自己人生故事的书写。

当我遵循耳朵的选择时,我便神往了。

莫失己道,勿扰他心,耳朵的选择,让我们摒弃了外界声音的嘈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囿于信息茧房与自我认知中、一味排斥外界的声音、消极避世。极端的“自我”,只会导致最终的“自缚”,落入现实的无尽深渊之中。正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言:“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诚然,选择自己的声音是对个性的发扬,对自我人格的秉持,但若固执自见,以邻为壑,画地为牢,便会像《庄子》中所言的那样:“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水者,笃于时也。”

耳朵的选择,更需理性地判断外界的声音。若执拗于自我的声音,摒弃外界一切的意见,只会竖起人与人之间的阻隔,造成自我的偏激,武断的评价。便如“后真相时代”理论所讲述的那样:相比于客观真相,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事实”。如此,就背离了自我声音选择的初衷。

只听见自己想听见的东西,沦陷于自我所编织的声音,这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认识,是一种逐利化的表达,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解构。马尔库塞有言:当人们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拒绝外界的理性之声,只会让自己被自我编织的谎言束缚,将深入思考与理性束之高阁,失去反思能力,只余下妄自尊大的狂妄与浅表化的思维能力。假若不能正确地辩析耳朵的声音,那么各个方向的力都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批判现代人“缺乏远阔的审美想象,视野惟碗口大小,眼光也只有筷子长度。”闭目塞听,我行我素,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连连。在自我编织的巨网中苟延残喘,挣扎喘息,目光所及之处遍地狼籍。于是,自我声言所构成的狭小的格局与视野,生生被扯作一张网,将人们紧紧束缚。此时,自我之声反而成为了自我的樊笼。

世界是万物的,声音的选择构成了自我世界的丰富,既然存在,就要被感知。风来自四面八方,汇集到一处,便不断上升。

耳朵的选择,不仅是自我之声,更有他人的理性之声。倾听他人的声音,赋予思考灵动的色彩,趋利避害,找到人生的命题与方向,让他人理性之声的余音浇醒思考的迷惘。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褒大陆的一部分。”汲取外界之声,造就了自我的良方。

耳朵的选择,坚定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排除外界的嘈杂之声,选择外界的理性之声,作茧以见自我,破茧以拥世界,于岁月,踏征途;以一世,去修行。

海门中学郑天博

一等奖获奖作文

耳朵的选择

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曾写道:“耳听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浸温柔。”萦绕在他耳畔的是虫鸣低语,微风习习。而揆诸当下,传彻我们耳边的,只有汽车的轰鸣和那快速奔波的谣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听的人只记着他希望听到的东西。掌握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对于信息的筛选我们常常受主观所支配,但在媒介文化日益兴盛的今天,我们当让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让耳朵的选择形成一个立体的智能收音机,而不是单一的声音传输管道。

且随河伯出崖涘,方知乾坤天地宽。耳朵犹如一个海螺,当广泛猎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以此形成大体的认知网络。听觉的拓宽方便我们走出生活的困境,更是解除我们时空限制的重要方式。当奔腾的流水在千刃峭壁上倾泻而下时,我们能听见那“飞湍瀑流争喧逐,脉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气势;当漫步于夕阳温洒的山谷中,我们能听见“繁花落尽,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当独自一人伏案沉思时,耳畔便涌现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铮铮报国梦。当耳朵不再拘泥于自己所浇铸的信息茧房中,不再囿于充满舒适递质的圈层中时,我们便能听到万物的呢喃私语,更能听见深埋内心的厮磨。

耳朵不仅要化身为收音机,更需戴上一副“放大镜”。“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我们时常会因拼图谬论而影响自己的判断,而在泥沙俱下的信息之海中,我们更需要听见深处的声音,听见有理有据有节的声音。《时评中国》的作者曹林正是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时代为自己的耳朵戴上一副“甄别仪”和“放大器”,他所希望听到的声音是事实与真相,是细微之处显真情,而不是一股脑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反观我们大多数,耳朵听到的声音不加以辨析就匆匆代入自己的主观,以为窥见了全貌,沾沾自喜,最后却落得万人嘲笑、落荒而逃的境地。耳朵的选择,不能拘于狭小的缝隙之中,同样也不能漂浮在事物的表层之上。

一些看似令人不悦的言论实则深含人生哲理,而一些表面的心灵鸡汤有时却是蛊惑人心的毒苹果。如同中国古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些人虽明晰了客观真理,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错误臆想之中,不愿卸下内心的伪装。真诚的批评虽不如天花乱坠的赞美愉悦人心,但指出的问题却能让我们在某些方面得到提高。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面对忠臣魏征那几近“羞辱”的直言进谏,他会有怨愤不满,但在调解之后却能虚心接受,最后创下贞观盛世的局面。只有自己的耳朵在各种声音中岿然不动、游刃有余,将忠言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真正采集到利于自我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艺术欣赏上面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与选择,耳朵也不用再为了真相而四处寻觅。在这方面,正是因为我们对同一支音乐、同一篇故事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才会造就文学批评领域思想碰撞,百花齐放的盛大局面。也促使人思想的不断挖掘,理解的不断深入。

“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席慕容这样写道。耳朵的选择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无法预测会有什么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但我们能时刻准备好面对各种声音所做出的选择与态度。在我们的听觉之袤野,用心去浇灌,培育出十万朵绽放的蔷薇。

最新机关事业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